收到一位新手咨詢師的私信:"老師,我的來訪者總約我喝咖啡,我該不該答應?"這讓我想起去年處理過的三個真實案例。今天咱們就聊聊心理咨詢師參與患者生活那些事兒,句句都是干貨。
案例一:張老師(化名)因同情抑郁癥學生,不僅免費咨詢,還主動接送對方就醫。三個月后學生家長拿著聊天記錄投訴"誘導未成年人",張老師被暫停執業資格。記住:專業關系摻進生活關懷,好心反而害人害己。
案例二:李醫生(化名)在咨詢室外和來訪者成了"閨蜜",結果對方把咨詢建議當玩笑,半年后病情惡化反告醫生失職。劃重點:雙重關系就像走鋼絲,99%的人會摔下來。
案例三:最讓人唏噓的王姐(化名),給經濟困難的來訪者借錢,說一千,道一萬鬧到法院。血的教訓:咨詢室外的經濟往來,等于親手埋雷。
那到底該怎么把握分寸?我個人覺得出三個"絕不"原則:
1. 絕不單獨見面:咨詢必須在專業場所進行
2. 絕不過界關心:把共情控制在咨詢時段內
3. 絕不模糊身份:你是咨詢師,不是救世主
有些年輕同行會說:"現在都講人性化服務哈!"但大家要明白,專業邊界恰恰是對雙方最好的保護。就像醫院的無菌操作,看似冰冷,實則救命。

心理咨詢師和患者保持距離的五個實用技巧
一、☆角色定位要“拎得清”☆
心理咨詢師不是患者的“朋友”“家人”或“人生導師”。開口第一句話就要明確雙方的關系:“我是你的咨詢師,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專業方法幫你解決問題。” 這種清晰的定位能避免患者產生不切實際的依賴感。
舉個例子,如果患者在咨詢時間外頻繁發消息傾訴情緒,可以溫和地回復:“我理解你現在需要支持,但這個問題我們更適合在下一次咨詢中詳細討論。” 既表達了關心,又守住了邊界。
二、☆時間管理“卡得準”☆
咨詢時長和頻率是天然的“距離調節器”。嚴格遵守每次50-60分鐘的設定,避免超時;非危機情況下,不隨意增加臨時咨詢。如果患者提出“延長10分鐘”或“周末加個班聊聊”,可以用客觀理由回應,比如:“后面的安排已經排滿了,我們可以下周優先處理這個問題。”
同時,避免在非工作時間回復患者消息。緊急情況可轉介到24小時心理熱線,日常溝通則集中在咨詢時段內。
三、☆情緒“開關”要會擰☆
共情是咨詢師的基本功,但“下班后如何抽離情緒”是關鍵。有的咨詢師會通過物理動作切換狀態,比如結束咨詢后洗把臉、整理辦公桌,或者出門散步十分鐘。一位從業十年的老師分享過她的習慣:“每次咨詢完,我會在本子上畫個句號,提醒自己‘這一篇翻過去了’。”
避免過度自我暴露。當患者問“如果是你,你會怎么做?”時,可以回答:“我的個人選擇不一定適合你,我們可以一起探討更適合你的方案。”
四、☆物理距離“看得見”☆
咨詢室的布置本身就在傳遞邊界感:座椅角度(避免面對面直視)、固定座位距離(1.2-1.5米為宜)都有講究。曾有咨詢師因為允許患者在情緒崩潰時擁抱安慰,導致對方后續產生移情困擾。
如果需要在社區或醫院等開放場所工作,可以隨身帶個小物件(比如文件夾、筆記本)放在中間,暗示“這是工作場景”。線下偶遇患者時,點頭微笑即可,不必主動寒暄。
五、☆支持系統“建得牢”☆
咨詢師自己也需要“情緒出口”。定期參加同輩督導小組,把工作中積累的壓力在專業場合釋放;遇到棘手的案例時,及時尋求資深督導幫助,而不是一個人硬扛。
有位鄉鎮心理咨詢師的做法很實用:她和當地學校老師組成了互助小組,每周用1小時輪流吐槽工作中遇到的難題。“互相倒完苦水,再回到咨詢室時,又能輕裝上陣了。”
我個人覺得,保持距離不代表冷漠。就像好的中醫“望聞問切”時不帶個人喜惡一樣,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通過清晰的邊界,反而能更專注地提供有效支持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