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家長私信,"老師總建議孩子找心理老師聊聊,這些咨詢師到底能幫什么?"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說,學校心理老師這個崗位到底在忙活啥。
一、你以為只是聊天?那太小看他們了
張老師每天7:40到校,書包里永遠裝著兩樣東西,記錄本和應急方案。上周二剛處理完初三學生的考前焦慮,轉頭就被班主任拉著去調解學生宿舍矛盾。你以為他們只是坐在咨詢室等人上門?實際上得主動出擊,每周要篩查各班心理周報表,定期給班主任做識別學生心理問題的培訓,還得給宿管阿姨教怎么發現異常行為。
二、日常工作三大塊
1. 個體輔導(占40%時間)
就像校醫處理身體傷口,他們處理心理創傷。常見的有,考試焦慮(月考前后最忙)、人際關系困擾(特別是女生小團體問題)、家庭矛盾引發的情緒問題。去年處理過最棘手的案例是單親家庭孩子拒絕上學,前后跟進三個月。
2. 預防教育(30%時間)
每個月要準備不同主題的心理課,9月新生適應、11月防校園欺凌、3月青春期教育。在忙活校園心理劇大賽,讓學生自己編排演出,效果比說教好得多。
3. 危機干預(20%時間)
去年某重點班學生因成績下滑試圖輕生,心理老師聯合班主任做了三天監護,聯系醫院轉介,后續跟蹤半年。這類突發事件最考驗專業能力。
三、家長最該知道的三個真相
1. 咨詢記錄絕對保密(除非涉及生命安全)
2. 不要等嚴重了才求助(定期心理體檢很重要)
3. 家庭環境比咨詢更關鍵(咨詢師會指導家長配合)
四、他們也有無奈
編制不足是普遍難題,某區重點中學3000學生只配1名心理老師。課時被占用、被安排代課更是家常便飯。有老師苦笑,"我們既要當消防員又要當建筑師,滅火的同時還要建心理防線。"

家長必看:學校心理咨詢師最常解答的五個問題
問題一,孩子厭學,一提作業就發脾氣,怎么辦?
這是小學到初中階段家長最頭疼的問題之一。心理咨詢師通常會提醒家長,先別急著批評孩子“懶”或“不聽話”。孩子抵觸學習,背后可能是遇到了具體困難,比如作業難度大、被老師批評后感到委屈,或是和同學關系緊張。
建議分三步走,
1. 先傾聽,找個輕松的時間,問孩子“上學感覺累不累?有沒有什么事讓你特別煩?”,而不是直接質問“為什么不好好學習”。
2. 降低難度,如果孩子卡在某一科目上,可以拆分任務,比如每天只做10分鐘數學題,完成后及時鼓勵。
3. 找興趣點,結合孩子的愛好,比如用動畫角色比喻知識點,讓學習變得有趣一點。
問題二,孩子沉迷手機游戲,怎么管都沒用?
心理咨詢師發現,很多家長會直接沒收手機或斷網,結果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關鍵不是“禁止”,而是幫孩子建立合理使用手機的規則。
可以試試這些方法,
全家約定“無手機時間”,比如晚飯后1小時,大人孩子都不碰手機,一起看書或散步。
用游戲做獎勵,比如完成作業后允許玩20分鐘,但提前說好時間,用鬧鐘提醒。
帶孩子體驗替代活動,比如戶外運動、手工DIY,讓孩子發現比游戲更有意思的事。
問題三,孩子性格太內向,總是一個人待著,需要干預嗎?
很多家長擔心內向是缺點,但心理咨詢師強調,內向≠孤僻,不要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。有的孩子只是喜歡獨處,這反而能讓他們更專注。
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這兩種情況,
1. 突然變得沉默,比如以前愛說話,現在卻回避交流,可能是遇到了校園矛盾或家庭變故。
2. 排斥所有社交,連日常打招呼都困難,甚至拒絕上學,這時建議找心理老師進一步溝通。
對于普通內向的孩子,家長可以這樣做,
尊重他的節奏,比如聚會時不逼他打招呼,允許他在旁邊觀察。
創造小范圍社交機會,邀請1-2個同學到家里玩,比大型活動更容易讓孩子放松。
問題四,孩子總頂嘴、唱反調,是不是叛逆期到了?
從心理學角度,頂嘴其實是孩子表達主見的方式,說明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家長不必過度焦慮。但如果頻繁發生沖突,可能需要調整溝通方式。
心理咨詢師建議,
用“選擇題”代替命令,比如不說“趕緊寫作業!”,而是問“你想先背單詞還是先做數學?”
避免“翻舊賬”,針對當下的事情溝通,比如“今天沒整理書包,明天上課找不到本子怎么辦?”,而不是“你每次都這樣!”
適當示弱,和孩子說“你剛才那樣說話,媽媽有點難過”,比指責更有效。
問題五,孩子考試前焦慮到失眠,怎么安撫?
這種情況在成績中上的孩子中尤其常見。心理咨詢師提醒,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。如果總說“別緊張,考不好也沒事”,反而會讓孩子覺得“父母對我沒信心”。
更好的做法是,
正常化焦慮,告訴孩子“很多人考試前都會睡不著,這很正常”。
提供具體幫助,比如一起整理錯題本,梳理考試流程,減少不確定性。
考前減少嘮叨,避免反復提“要認真檢查”“別粗心”,多聊聊輕松的話題。
以上就是學校心理咨詢師最常解答的五個問題。育兒沒有標準答案,但多一份理解,多一種方法,就能讓孩子走得更穩當。如果您的困惑還沒解決,不妨主動聯系學校的心理老師,他們永遠是家長的“最強后援團”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