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或許從沒想過,每天幫人解決心理問題的心理醫生,自己也會有撐不住的時候。上周我在咖啡廳偶遇從業12年的張醫生,她苦笑著說,"上個月剛把第4位同事送進心理咨詢室"。這個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——心理醫生的心理咨詢師,往往比普通人的更隱蔽、更特殊。
一、心理醫生也需要心理疏導的三大真相
1. 情緒垃圾桶效應,平均每位心理醫生每天要接收6-8小時的負面情緒。北京某三甲醫院數據顯示,從業5年以上的心理醫生中,78%出現過替代性創傷癥狀。
2. 職業暴露風險,就像外科醫生不能給自己做手術,心理醫生很難客觀處理自身問題。上海心理咨詢協會2023年報告指出,心理醫生出現職業倦怠的比例是教師的2.3倍。
3. 雙重身份困境,"上周有個來訪者的情況,和我爸患病時一模一樣..."李醫生坦言,當專業問題與個人經歷重疊時,必須找第三方介入。
二、行業內幕,他們選擇的心理咨詢師長什么樣?
通過采訪17位心理從業者,發現他們最常選擇的疏導對象有三大類,
1. 跨城同行,北京醫生找上海咨詢師,廣州醫生聯系成都同行。物理距離帶來心理安全感,就像我們不愿和同事說心事。
2. 資深督導,從業20年以上的督導老師最搶手。王督導的預約已經排到明年3月,他說,"來找我的醫生,60%都在糾結要不要轉行。"
3. 特殊專長,擅長處理職業耗竭的咨詢師特別吃香。有位專攻醫護人員心理的咨詢師,收費標準比市場價高30%仍供不應求。
三、普通人的啟示,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換咨詢師?
觀察心理醫生的選擇標準,我們普通人可以借鑒,
? 當你說"我..."時,對方是否頻繁看表或接話?
? 溝通過程中是否感覺在被"分析"而非"傾聽"?
? 3次咨詢后,是否還說不清具體的改善方向?
四、行業新動向,線上咨詢正在改變規則
某匿名平臺數據顯示,心理醫生使用線上咨詢的比例比普通用戶高40%。"隔著屏幕說同事壞話確實更放松",陳醫生每周三晚上都會固定登錄某個加密平臺。
文末提醒,選擇心理咨詢師就像買鞋,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。下回看見心理醫生匆匆趕往某棟寫字樓,別驚訝——他們可能正要去見自己的"救命稻草"。

心理咨詢師的抑郁癥自救指南
☆一、為什么心理咨詢師也會抑郁?☆
心理咨詢師的工作需要大量共情,長期接觸他人的痛苦、焦慮和負面故事,就像“情緒海綿”一樣不斷吸收壓力。即使受過專業訓練,這種情緒消耗也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發。再加上行業特性(比如工作時間不固定、個案進展的壓力),心理咨詢師反而容易忽略自己的心理狀態,“我能幫別人,怎么到自己這兒就不行了?”這種自我質疑,反而會加重情緒負擔。
☆二、自救第一步,放下“專業包袱”☆
很多心理咨詢師陷入抑郁時,第一反應不是求助,而是自責,“我學了這么多技術,怎么還處理不好自己的問題?” 這時候需要提醒自己,“工具不是萬能的,生病了先治病,和專不專業無關?!?/b>
允許自己“不專業”,暫時放下書本里的理論,像對待普通感冒一樣看待抑郁。該休息就休息,該哭就哭,別用“我應該更堅強”綁架自己。
停止自我分析,別把抑郁當成“案例”來研究,過度分析病因反而會陷入思維反芻(比如反復想“是不是我原生家庭的影響又發作了?”)。
☆三、實用自救行動清單☆
☆1. 建立“情緒急救包”☆
提前準備一份屬于你的“自救清單”,內容越具體越好,比如,
情緒崩潰時,立刻給某個不說教、只傾聽的朋友發暗號(比如微信發個表情包);
列一份“能讓我稍微放松的事”清單,泡一杯熱茶、摸寵物10分鐘、看一集老友記;
在手機備忘錄寫一封“給低谷期的自己”的信,記錄你曾經克服困難的經歷。
☆2. 給工作按下暫停鍵☆
如果狀態已經影響工作,暫時減少接個案或休個短假。不用擔心“對不起來訪者”——一個電量耗盡的咨詢師,很難真正幫到別人。提前和督導或同行溝通,暫時轉介個案不是逃避,而是對雙方負責。
☆3. 找到你的“安全出口”☆
心理咨詢師往往習慣做傾聽者,卻很難開口求助??梢栽囋?,
和同行組“互助小組”,定期見面純粹吐槽,不聊技術、不互相指導;
換個身份找咨詢師,找信任的同行做個人體驗(注意避開利益相關的人),以來訪者身份傾訴;
用非語言方式釋放情緒,比如去KTV吼歌、跟著短視頻跳滑稽舞、在沒人的地方大聲罵臟話。
☆四、日常調節,把“照顧自己”當任務☆
心理咨詢師常教來訪者“要自我關懷”,但自己往往做不到。試試把這些事寫進每日待辦清單,像完成工作一樣執行,
每天曬5分鐘太陽,陽光刺激血清素分泌,比吃藥更簡單(陰天就開暖光燈);
動手做一件小事,比如整理書架、給綠植澆水,通過“身體動作”打破情緒僵局;
設置“情緒隔離時間”,下班后刻意不聊心理話題,看無腦綜藝、打游戲都行,讓大腦切換模式。
☆五、什么時候必須求助?☆
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請立刻尋求精神科醫生或督導的幫助,
持續兩周以上失眠、早醒,或整天昏睡;
明明很累卻靜不下來,反復想“活著沒意思”;
對曾經喜歡的事完全提不起興趣,連吃飯都嫌麻煩。
記住,心理咨詢師的身份不該成為枷鎖。就像外科醫生生病了也要找同事動手術一樣,心理行業從業者同樣有資格獲得幫助。
如果你也在經歷類似的困擾,希望這些方法能給你一點光亮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