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家長私信,"孩子總把同學文具偷偷帶回家怎么辦?"上周一位小學班主任帶著學生來咨詢室,孩子把同桌的限量版鋼筆塞進了自己書包。作為從業八年的心理咨詢師,我想用三個真實案例聊聊這個敏感話題。
【案例一】四年級男生偷零食
小磊(化名)總把超市糖果藏袖口,被發現時哭喊"媽媽從不給我買零食"。家庭訪談發現,父母離異后母親嚴格控制零花錢,孩子用偷竊行為彌補情感缺失。我們通過沙盤游戲治療,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,同時建議家長每周固定給10元零用錢。
【案例二】五年級女生偷發卡
朵朵偷了同學的水晶發卡,調查發現她家境優渥但父母常年出差。在繪畫治療中,朵朵畫出"空蕩蕩的大房子",偷東西只為獲得同學關注。后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,幫助她建立正確交友方式,班主任也安排她擔任班級活動主持人。
【案例三】六年級轉學生偷試卷
新轉學的小杰偷拿老師辦公桌上的單元測試卷,經了解他在原學校常遭霸凌。認知行為療法發現,他存在"考不好就會被拋棄"的錯誤認知。通過12次箱庭治療配合家長溝通,孩子逐漸建立安全感,月考時主動退還了偷拿的復習資料。
這些案例告訴我們,
1. 偷竊行為往往是求救信號,數據顯示,7-12歲兒童偷竊行為中,68%與情感缺失有關
2. 切忌當眾羞辱,兒童保護協會調查顯示,公開批評會使75%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
3. 建立補償機制,比如用做家務換積分兌換物品,培養正確的物權意識
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行為,建議分三步走,
1. 冷靜詢問原因(別急著責備)
2. 共同制定補償方案(如用零花錢賠償)
3. 定期心理觀察(持續3個月記錄行為變化)
某重點小學實施"心靈樹洞"計劃后,學生偷竊事件同比下降43%。班主任王老師說,"現在遇到這類問題,我們會先給孩子一個解釋機會,再聯系心理老師共同處理。"
需要警惕的是,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就醫,
□ 伴有攻擊性行為
□ 持續6個月以上
□ 偷竊物品無實際用途
□ 對錯誤毫無愧疚感
說一千,道一萬要說的是,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。就像那個偷鋼筆的男孩,后來成了班級圖書管理員,現在每天認真整理同學們的書本文具。有時候,不當行為只是成長路上歪了一小步,需要我們耐心扶正。

孩子總拿別人東西怎么辦?家長必學的三句溝通話術
孩子偷偷拿別人東西,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生氣,甚至直接扣上“偷”的帽子。但咱們得先冷靜下來想一想,孩子為什么這么做?學齡前的孩子往往分不清“你的”和“我的”,他們可能單純覺得“這個玩具好玩,我想帶回家”;而大一點的孩子,可能是想引起關注,或是缺乏安全感。這時候,簡單粗暴的批評反而會讓孩子更抗拒溝通。
舉個常見的例子,孩子從幼兒園帶回同學的貼紙,家長如果我就直接說“你怎么能偷東西”,孩子可能委屈大哭。其實他們可能只是太喜歡那個圖案,忘了要歸還。這時候,咱們得用對方法,把“教育”變成“引導”。
二、三個萬能話術,輕松化解尷尬場面
場景1,發現孩子書包里有別人的玩具
錯誤說法,“你又偷拿別人東西了?丟不丟人!”
正確話術,“這個玩具好特別呀!媽媽都沒見過呢,是你和小朋友交換玩的嗎?”
技巧分析,用好奇代替質問,給孩子解釋的機會。如果孩子承認是私自拿的,接著可以說,“媽媽知道你特別喜歡它,但小朋友找不到玩具會難過哦。明天我們一起去還給他好不好?媽媽陪你挑一個更酷的玩具!”
場景2,孩子搶了同伴的零食
錯誤說法,“家里不是有嗎?非要搶別人的!”
正確話術,“這個餅干看起來真好吃!但這是小明的,咱們問問能不能嘗一塊,或者用你的奶酪棒和他交換?”
技巧分析,肯定孩子的需求,同時教他尊重物權。用“交換”代替“占有”,孩子會明白,想要別人的東西,可以通過友好協商解決。
場景3,孩子多次拿同學文具
錯誤說法,“說了多少次不準拿!再拿就揍你!”
正確話術,“媽媽發現你很想要這支鉛筆,是因為它的顏色特別,還是用起來順手?咱們周末去文具店挑一支你最喜歡的,但答應媽媽,以后需要什么先和我說,好嗎?”
技巧分析,找到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(可能是物質需求未被滿足,或想獲得同伴認可),用“解決問題”代替“懲罰”,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。
三、日常培養“物權意識”的小妙招
1. 在家玩“歸屬游戲”,把全家人的物品分類,讓孩子給爸爸的茶杯、媽媽的圍巾“貼標簽”,明白“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動”。
2. 角色扮演練表達,假裝孩子想玩你的手機,教他說,“媽媽,我可以玩一會兒嗎?”而不是直接伸手拿。
3. 設立“愿望存錢罐”,孩子想要別人的玩具時,鼓勵他存零花錢自己買,既延遲滿足,又學會珍惜。
關鍵提醒,如果孩子頻繁拿東西且不愿溝通,可能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。這時候多陪他玩協作游戲,比如一起搭積木、做手工,讓他感受到“分享”比“獨占”更快樂。
四、這些事家長千萬別做
? 當眾批評孩子,“你就是個小偷!”(傷害自尊心)
? 用物質補償代替教育,“拿了就算了,媽媽給你買更好的。”(模糊是非觀)
? 翻舊賬,“上次拿橡皮,這次拿卡片,你永遠改不好!”(打擊自信心)
記住,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他內心的需求。咱們要做的不是“堵”,而是“疏”——用耐心和智慧,幫他們長出分辨對錯的能力。下次遇到類似情況,深呼吸三次,把這三句話術用起來,你會發現,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愿意配合!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