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臺收到最多的問題就是:"國家取消心理咨詢師考試了,現在還能考什么證?"作為從業10年的心理培訓導師,今天用大白話給大家理清思路,手把手教你怎么選。
先說個重要通知:人社部早在2017年就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定,現在市面上的證書都不是"從業資格證",而是培訓證書。但別急著灰心,中科院心理所推出的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項目,已經成為行業公認的"金標準",全國每年報考人數超過12萬。
目前主流的替代證書有三大類:
1. 中科院心理咨詢師培訓證書(報考費4580-6980元)
2. 婚姻家庭咨詢師(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頒證)
3. 心理健康指導師(各地人社部門組織考試)
重點說說中科院的報考要求:必須完成192課時培訓,大專學歷起報,每年5月和11月考試。去年帶過個寶媽學員,每天利用午休1小時學習,堅持3個月一次考過。她說秘訣就是跟著官方教材劃重點,把10套真題反復刷透。
備考建議做好三件事:
① 選機構要看三點:有中科院授權編號、開通官方學習平臺、提供紙質教材
② 每天固定學習時段,建議早上6-7點效率最高
③ 重點攻克變態心理學和咨詢倫理,這兩部分占分45%
別忘了三個“躲雷”攻略:
1. 低于3000元的套餐慎選(可能中途收費)
2. 承諾"“抱過”""免考"的直接拉黑
3. 警惕二次收費“絆子”(考試費、證書費要包含在總價里)
現在報考有個新變化:2024年起新增實操考核模塊,要求完成20小時見習案例。建議優先選擇能提供醫院或咨詢機構實習機會的培訓機構。

考不了心理咨詢師證,還有必要參加培訓嗎?
一、學心理學到底圖啥?先想清楚目的
很多人一開始奔著考證去學心理學,結果政策一變直接“卡脖子”。其實冷靜下來想想,考證和學知識本來就是兩碼事。比如你學做飯不一定非要考廚師證,但能給自己做頓好吃的,還能給家人朋友露一手,這不也挺好?心理學也一樣——學溝通技巧改善夫妻關系、懂點兒童心理帶娃更輕松、了解情緒管理讓自己少生悶氣……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用處,和考證真沒多大關系。
我認識個開小超市的大姐,去年自費報了心理咨詢課程。她說:“本來是想轉行,后來學著學著發現,用在處理顧客糾紛、教育孩子上特別管用。現在街坊鄰居有事都愛找她嘮嗑。”你看,學以致用才是關鍵。
二、沒證也能吃上“心理飯”?路子其實挺多
現在市面上很多崗位其實更看重實操能力。比如社區心理輔導員、學校心理老師助理、企業員工關懷專員這些崗位,有系統培訓經歷比空有證書更吃香。有個做HR的朋友跟我說,他們招人時看到簡歷上有正規機構培訓經歷,哪怕沒證也會多留意兩眼。
再說現在自媒體這么火,很多心理學博主壓根沒有咨詢師證。他們靠扎實的知識儲備和生動的表達,照樣能把科普做得風生水起。有個95后姑娘在抖音講親密關系,粉絲都叫她“人間清醒姐”,接廣告接到手軟。
三、培訓課的水有多深?關鍵看這三點
當然不是說所有培訓都值得報,得擦亮眼睛選:
1. 看課程設計:是純理論背概念,還是教具體方法?好的課程會教你“怎么安慰失戀的朋友”“怎么識別抑郁傾向”這些實用技巧。
2. 看師資背景:避開那些只有頭銜沒有實戰經驗的老師。真正在一線做過咨詢的老師,講案例時細節特別真實。
3. 看后續支持:有些機構會組織線下交流會,結業后還能進學員群互相支招,這種增值服務很重要。
還興起“心理學+”的跨界課程,比如和心理老師學銷售話術、和咨詢師學用戶運營,這種把心理學和其他行業結合的課程,特別適合想拓展職業能力的人。
四、這筆錢花得值不值?算好三本賬
對了說點實在的,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性價比:
經濟賬:正規培訓大概3000-8000塊,比考證培訓便宜不少。要是學完能用在工作中漲工資,或者搞點副業,回本挺快。
時間賬:周末班3-6個月就能學完,比考證動輒一兩年的周期友好多了。現在很多機構還推出晚課,上班族也能跟得上。
機會賬:認識同班同學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。有個大哥在培訓時認識開幼兒園的朋友,后來合作搞了個“家長課堂”,額外多了份收入。
說到底,心理學就像游泳技能——有證可以去泳池當救生員,沒證也能自己游得開心,關鍵看你想要什么。現在很多城市圖書館都有免費心理沙龍,先體驗幾次再決定也不遲。畢竟學東西這件事,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里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