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業八年,我的咨詢室接待過上千名來訪者。有人問我,"做心理咨詢師是不是特別輕松?每天聊聊天就能賺錢?"今天我想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——這個職業遠沒有表面看起來光鮮。尤其在遇到這三類咨詢案例時,連我這個老手都會頭皮發麻。
第一類,"醫生你直接告訴我該怎么辦"型
上周剛遇到個企業高管,進門就拍出五萬現金,"我用過你們最貴的套餐,今天必須給我解決方案!"這類來訪者把心理咨詢當快餐店,恨不得三句話解決問題??尚睦韱栴}不是感冒發燒,沒有萬能處方。這時候我會搬出咨詢室的小黑板,畫個三角形解釋,"您看,認知、情緒、行為就像三條腿的凳子,咱們得一條條加固......"
第二類,"我就想找個人說說話"型
有位退休阿姨連續預約了半年,每次帶著切好的水果來嘮家常。從女婿不洗碗說到菜市場漲價,但每次嘗試深入探討家庭關系,她就巧妙轉移話題。這類來訪者需要的是陪伴而非改變,往往咨詢十幾次還在原地打轉。我的督導教過個妙招,在第三次咨詢時主動攤牌,"王阿姨,您希望我們的談話往哪個方向走呢?"
第三類,"全家總動員"型
最棘手的是青少年咨詢,經常演變成家庭混戰。記得有個初三男孩抑郁輟學,第一次咨詢來了六口人,父母舉著醫院診斷書,奶奶抱著保溫桶,姑姑拿著星座運勢圖。這種場面需要快刀斬亂麻,"今天我們主要和孩子溝通,請其他家人在休息區等候。"必要時還得單獨安排家庭治療時段。
遇到這些情況怎么辦?我有三個土辦法,
1. 準備20套不同測試量表,用具體數據讓來訪者看見問題
2. 在咨詢室顯眼處擺放沙漏,提醒雙方注意時間邊界
3. 定期整理案例記錄,用事實說話避免情感透支
這行干久了會發現,真正幫到來訪者的不是高深理論,而是把專業術語翻譯成家常話的能力。就像有次給夫妻做調解,我指著咨詢室的盆栽打比方,"你倆現在就像這盆綠蘿,老公拼命澆水,老婆不停松土,可根都爛了還折騰啥?"

心理咨詢師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負面情緒
很多人覺得心理咨詢師每天傾聽別人的煩惱,自己肯定早就"百毒不侵"。其實不然,我們和普通人一樣會有情緒波動。上周有位同行說,連續接待了三個有自殘傾向的青少年個案后,整晚夢見自己在漆黑的迷宮里找人。這讓我意識到,處理職業中的負面情緒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。
一、建立"情緒天氣預報"習慣
我習慣每天工作前用手機備忘錄記錄當下的心情指數。比如今天早上標記的是"多云轉晴,預計午后有小雨",對應到實際工作中就是,上午狀態不錯,但下午要接待有家暴經歷的來訪者,需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。這種具象化的記錄方式能幫助快速覺察情緒變化,當發現連續三天都是"陰雨"狀態時,就知道該調整工作節奏了。
二、給情緒裝上"過濾網"
新手咨詢師常犯的誤區是過度代入。有位同事曾因來訪者講述的校園霸凌經歷,連續兩周繞開自己孩子的小學走。后來我們摸索出"角色轉換儀式",咨詢結束后立刻換掉工作裝,經過辦公樓下的梧桐樹時把工作手機調成勿擾模式。這些具體動作像開關一樣,把職業角色和私人生活區隔開。
三、打造專屬"情緒急救箱"
我的辦公室抽屜里放著三樣"法寶",女兒畫的抽象派全家福、客戶送的感謝便簽本、還有泡枸杞的保溫杯。遇到特別壓抑的個案時,會拿出便簽本隨機翻看某頁的鼓勵話語。有次看到"您讓我重新相信活著是件值得期待的事",瞬間就感覺呼吸順暢了許多。
四、培養"不務正業"的愛好
咨詢中心有位資深老師,大家都叫他"盆景張"。每逢壓力大的時候,他就帶著小鏟子去天臺侍弄盆栽。他說修剪枝葉時的專注感,就像在梳理自己雜亂的思緒。我迷上了舊物改造,把來訪者留下的廢棄沙盤玩具重新拼貼成裝飾畫,這個過程莫名治愈。
五、設置"情緒排污時間"
每周五下班后,我會刻意繞遠路步行回家。經過護城河時,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,把這一周積壓的負面情緒在腦海里"過篩子",哪些需要專業督導介入,哪些需要自我消化,哪些其實只是自己的過度投射。走到第三個紅綠燈時,順手買支糖葫蘆,酸甜的山楂果下肚,這周的"情緒垃圾"就算清空了。
有位前輩說過,"咨詢師不是情緒絕緣體,而是情緒導體。"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永遠積極陽光,重要的是學會讓負面情緒安全地流過身心,不在體內形成淤堵。當你能從容地接住來訪者的情緒碎片時,也要記得給自己準備個柔軟的情緒緩沖墊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